在东郊街道宁丰社区,有这么一个纯粹因为共同的爱好而组成的兴趣团队——宁丰“巧艺”编织社。宁丰社区前身是宁丰村,对于昔日的农家女来说,编织几乎是人人都会的一门手艺,但随着科技的进步,机织品迅速取代了手工编织,年轻人很少有会这门技艺的,这门传统的手艺活面临着断层的尴尬境地。
2015年初,宁丰社区安置完毕后,10来个喜爱编织的姐妹们经常聚在小区的长廊等地方,边聊天边探讨编织技艺。社区书记周素勤看到了,便萌生了为她们搭个平台的想法,正好社区邻里中心有一间房空着,经过简单的布置,就成了编织阿姨们固定的活动场所,“巧艺”编织社也因此成立。经过2年多的发展,团队成员扩大到了现在的30人左右。有了固定的场所,编织社里每天都是欢声笑语,大家将喜欢的针织样式拍下来参考学习,或者在一起分享新的编织心得、探讨新的产品制作。少了家长里短,多了技艺切磋,气氛很是融洽。
在不断自学的同时,编织社也会不定期邀请外面的老师来传授新的编织方法,抱着“活到老、学到老”的良好心态,阿姨们的手艺日渐精进。
编织社的作品充满生活气息,又灵动可爱,深受居民们的喜爱,憨态可掬的小兔鞋、威武雄壮老虎鞋、玲珑精致的南瓜钥匙扣、古风小香囊、手机小衣套……造型独特的编织品往往一摆上展示柜,就被居民一抢而空。
编织社的作品一部分满足居民需要外,很大一部分则用来做公益慈善: 早在夏天,编织社的阿姨们就给小区里的孤寡老人们早早地织好了围巾和帽子,并作为重阳礼物送给老人;在今年的社区党物居联谊节上,编织社将他们的作品在社区广场进行了集中展示并开展爱心义卖,所得的800多元爱心款全部捐给区慈善总会。此外,编织社的阿姨们在暑期给孩子们上编织课,手把手教孩子们编织简单的围巾、手套等,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中国传统手艺的魅力,他们希望编织手艺能被代代相承,永不失传。